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你的位置:足球星闻网 > 明星球员 > 球队战绩追踪 旅行作家三毛

明星球员

球队战绩追踪 旅行作家三毛

发布日期:2024-12-11 14:26    点击次数:185

球队战绩追踪

她是一位旅行作家,她的一生游历世界各地,她追逐自由的旅行遐想让一代又一代人为之着迷,她的作品被一版再版,最著名的是在撒哈拉沙漠完成的写作。

她一生命运坎坷,3次自杀,如烟火般短暂的6年婚姻,她48岁离世。

她是三毛,她的人生从未停止过漂泊,无论是身体的漂泊、灵魂的漂泊,都给了她源源不断的创作力量,她的作品留给后人对生活、对人生、对自由追逐的无限共鸣。

~ 1 ~

原生家庭

关于父亲

三毛的父亲陈嗣庆,是一个成功的律师。

三毛的大伯父陈汉清先生,是父亲唯一的胞兄,在三毛小时候,陈家大房与二房就生活在一起。因为三毛的大伯父是执业律师,父亲远走重庆后也成为了一名律师。

关于母亲

三毛的母亲名字叫缪进兰。三毛曾在书中描述:母亲当年是一个受着所谓“洋学堂”教育之下长大的当代女性。不但如此,她因为生性活泼好动,也是高中篮球校队的一员。

她19岁高中毕业后,通过相亲认识了父亲。在当时那种三毛所谓半文明式的交往下,父母相识1年,母亲就嫁给了父亲。当时她也放弃了进入沪江大学新闻系就读的机会。当时母亲20岁,父亲27岁。

当时正值中日战争开始,父亲不甘忍受在上海沦陷区的生活,在母亲怀着姐姐还未生产的情况下,离开了家。等到三毛的姐姐在上海出生之后,外祖父母催促母亲到大后方去与父亲团聚。在那个年纪,母亲一个人怀抱着初生的婴儿,离别了父母,也永远离开了那个做女儿的家。

三毛说:母亲如何在战乱中带着不满周岁的姐姐由上海长途跋涉到重庆,永远是我们做孩子的百听不厌的故事。我们没有想到过当时的心情以及毅力,只把这一段往事当成好听又刺激的冒险记录来对待。等到母亲抵达重庆的时候,大伯父母以及堂哥堂姐那属于大房的一家,也搬来了。从那时候开始,母亲不但为人妻,为人母,也同时尝到了居住在一个复杂的大家庭中做人的滋味。虽然母亲生活在一个没有婆婆的大家庭中,但因为伯母年长很多,“长嫂如母”这四个字,使得一个活泼而年轻的妇人,在长年累月的相处中,一点一滴的磨掉了她的性情和青春。

~ 2 ~

成长经历

三毛,原名陈懋(mào)平(后改名为陈平),1943年出生于重庆,祖籍浙江定海,据家谱《陈氏永春堂宗谱》记载三毛家的祖上早期是从河南迁到浙江的。三毛的父母共有4个孩子,她在家中排行第二,有一个姐姐陈田心与二个弟弟陈圣、陈杰。姐姐陈田心比三毛大3岁。抗日战争胜利后,三毛跟着父母从重庆搬到南京,1948年,又随父母迁居台北。

三毛在台北入读中正国民小学,1954年考入台湾省立台北第一女子中学。

1955年三毛初二的时候,数学常得零分。到了第二学期三毛发现,数学老师每次小考都是课本后面的习题。为了不要留级,三毛把题目背下来,小考一连考了六个一百分。数学老师开始怀疑她作弊。三毛对老师说:“作弊,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是老师,也不能这样侮辱我。”于是数学老师高于所学难度的题目叫三毛作答,得到零分后,老师当着全班的同学用毛笔在她的眼睛周围画了两个代表零蛋的大圈并用语言羞辱三毛。在第二天上学前系鞋带时想到此事晕倒,心理出现极大障碍,此后更是频频晕倒,于是经常逃学到公墓看小说,最后终于休学。

1956年13岁的三毛一度复学,仍经常逃学到图书馆看书,后正式退学。刚休学时,三毛被父母转进台北美国学校,被送去学插花、钢琴、国画,和名家黄君璧习山水,向邵幼轩学习画花鸟。她喜欢看书,父亲教她背唐诗宋词,看《古文观止》,读英文小说。

1964年,三毛的好友鼓励她进大学求知,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昀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在得到台湾中国文化学院院长张其昀的允诺后,三毛进该校深造。最初她学的是哲学,两年后转入新闻系。在大学读书时,她的老师读了三毛写过的一篇3万多字的文章后感动得哭了,认为三毛是他的学生中“最有才华”的一位。

~ 3 ~

写作之路

幼年时期的三毛就喜欢读书,五年级下学期第一次看《红楼梦》。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读小学、中学时,三毛的文章写得不错。在小学时,她便开始给报刊投稿了,参加学校讲演的稿子都是她亲笔写的。在初中,她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基础。并跟随顾福生、韩湘宁、彭万墀三位画家习画。三毛在她的散文《我的三位老师》中记录了这三位绘画老师。

三毛小时曾读过一本《三毛流浪记》,对她影响很大,从此便沉迷于书海之中了。疯狂地爱上了文学。长大后开始写作,她不署名陈平,而以“三毛”为笔名,作为纪念。

童年的三毛并未立志当一名作家,却喜爱美术,她幻想将来成为一位画家的妻子。

三毛满怀激情地把漫游世界的所见所闻,挥笔成篇。她写的多是真实的事情,她自称其作品“几乎全是传记文学式”的。她还说过,“我并不是作家,只是一个生活的记录者。”她的作品自成风格,生活气息浓厚,感情真挚。有人评论她的作品风格是“朴实、自然、坦率、真情”。

70年代中期,三毛的作品在台湾极为畅销,一度出现过“三毛热”。有人说,三毛在台湾文坛掀起了撒哈拉沙漠的风暴,让喜爱她的读者噙着泪水,带着微笑,注视着她的足迹,从沙漠到海岛拨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1986年她还被评为“台湾最畅销书十作家之一”。

一位台湾作家指出,三毛的文笔清新通俗,具有强烈的个性。一位台湾心理学教授分析说,三毛将南美洲描写得那么好,事实上那儿却是战火连天,充满人间的苦闷。现实生活既然有这么多的苦闷、束缚,尤其年轻人,面对着现有制度下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家多么希望在精神上暂时舒放自由一些,逃避到一个没有战争,没有恨,到处充满爱的世界。这也许是三毛文章受欢迎的原因。

三毛出版过10多本著作,大都是散文集,其中有《雨季不再来》、《稻草人手记》、《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送你一匹马》、《倾城》、《我的宝贝》等。三毛还译有《兰屿之歌》、《娃娃看天下》等书。后者是1000页的西班牙漫画书。为译此书,三毛与丈夫荷西曾历时8个月,每天晚上不看电视,将门锁上,工作到深夜。

~ 4 ~

情感婚姻

三毛一生中多次恋爱。

初恋

三毛19岁进入台北华冈文化大学做选读生。她的初恋正是同在文化大学戏剧系的梁光明,三毛被他以笔名舒凡发表的文章深深吸引。三毛和梁光明相恋三年。梁光明毕业前三毛想要跟梁光明结婚,而梁光明却想先立业后成家。两人在婚姻问题上的纠葛让爱情变成累赘,三毛开始逼婚,梁光明如果不跟她现在结婚,她就马上去西班牙。结果梁光明选择了不结婚。大学未毕业的三毛痛苦地去了西班牙。

与荷西的相遇

到了西班牙,三毛进了马德里大学文哲学院。初识荷西时,三毛在马德里上大学三年级,那时她24岁,而荷西只不过是在她学校附近就读的一名18岁高中生。一次偶然是一个圣诞节晚上,头上一顶法国帽的荷西在她所居住的公寓楼下等她,送她节日礼物与祝福。那时三毛根本就未对比自己小几岁的荷西有任何想法。而荷西却照样逃课来看她,直到有一天,荷西一脸认真地说,ECHO,你等我结婚好吗?六年,四年大学,二年服兵役。好不好?三毛觉察他的异常,便故意气他,对他下最后通牒:再也不要来找我了,我有男朋友的。荷西也不生气,只是挥挥他的法国帽,倒退着跟三毛说:ECHO,再见。后来荷西便真的再也不来找三毛,偶尔在路上遇见,他只是礼貌性地拥抱一下三毛亲亲她的脸颊。

之后的日子,三毛身边的男友总在换来换去。

德国男友

三毛曾为了自己的德国籍男友离开西班牙去往德国柏林,进入歌德学院。德国男友为了自己的外交官梦一心扑在学习上,每天超过16个小时在学习。睡觉的时候也小声地用收音机播放学习材料。他用自己的方式深爱着三毛。生性浪漫的三毛忍受不了,最终选择离开,前往美国伊利诺斯大学。

美国男友

在伊利诺斯大学一位化学博士掳获了三毛的心,这位博士还是三毛堂哥的同学。“每天中午休息时间,总是堂哥的好同学,准时送来一个纸口袋,里面放着一块丰富的三明治,一只白水煮蛋、一枚水果。”可这段爱情最终没有结出果实。三毛选择了回台湾。此时,三毛27岁。

未婚夫

回到台湾,三毛又有了新恋情,即将结婚前三毛才发现对方是位有妇之夫。痛心之后三毛很快跟一个台北某大学40多岁的德国籍教授建立恋爱关系并且接受了对方的求婚。可惜命运捉弄人,结婚前夕,新郎心脏病发猝死。台北成了三毛的伤心地,不久三毛离开台北去往熟悉的西班牙。

唯一的婚姻

三毛再次来到西班牙,当年那个还在读高中的小弟弟荷西已经长得健硕成熟。

一天,三毛刚刚回到公寓,就接到朋友的电话,说有急事,请她立马赶过去。三毛放下电话,一路飞驰赶往朋友那里,而她的朋友却神神秘秘地把三毛带进一个房间,让她闭上眼睛,随后就关上门悄悄出去了。过了一会儿房门开了,一对温暖有力的手臂从三毛身后将她环了起来,紧接着,他把她抱起来,开心地打转,等三毛睁开眼睛后,才发现对方是一个长得十分高大、留着满脸胡子的西班牙青年,这正是六年以后的荷西。

房间的四壁上,挂满了三毛的放大照片,而三毛知道,她从未寄过照片给荷西。那么,这些照片是哪里来的?原来是荷西的一些“偷拍”,想到这个苦恋她的西班牙少年,为她的青春留下那么多美好的记忆,三毛感动得流下眼泪。她在心里暗暗说道:“这一辈子,我只嫁给他。”

为了三毛,荷西放弃了向往已久的大海和潜水,随她来到干巴巴的撒哈拉沙漠。1973年7月,三毛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的阿尤恩小镇登记结婚。就在去小镇的法院公证结婚之前,荷西手捧一个纸盒子送到三毛面前。三毛看到它,以为是婚礼要用的花束,兴奋得又喊又叫,可是,在这一望无际的沙漠里,去哪儿弄的花束呢?当三毛打开盒子时,才发现那不是花束,而是一个完整的骆驼头骨──两颗大眼睛像是深邃的黑洞,一大排牙齿对着三毛。这可真是一份意外的、豪华的结婚礼物。

1976年,三毛的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面世。三毛最重要的作品讲的全部是在撒哈拉的日子。写的大部分是跟荷西在一起的生活琐碎,以及多民族之间的趣闻。

不幸的是,三毛与荷西结婚六年后的1979年,荷西在潜水时不幸去世。这一年,荷西30岁,三毛36岁。

与王洛宾

三毛从小就爱唱《在那遥远的地方》、《达板城的姑娘》,她把这些中国民歌带到西班牙,带到撒哈拉去唱,一直唱了几十年。当她有机会去新疆旅游时,特地去拜访了这些民歌的原作者王洛宾先生,此时的王洛宾已经70多岁了。

海峡两岸,鸿雁传书。短短的3个多月,往来6封信件。王洛宾写信告诉三毛:萧伯纳有一柄破旧的阳伞,早已失去了伞的作用,他出门带着它,只能当做拐杖用。王洛宾自嘲而诚恳地说:我就像萧伯纳那柄破旧的阳伞。之后,王洛宾延缓了写信的日期。

三毛急匆匆来信,责怪洛宾:“你好残忍,让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几个月后,三毛再次来新疆时,直接就住在了王洛宾的家里,憧憬着一份美好的生活。然而人生经历,生存环境,观念形态,诸多的不同,使她和洛宾之间,无法疏通30多岁年龄差距造成的鸿沟。三毛明白了:年近80的洛宾,生活给他刻下的伤痕太深太深;她的一颗爱心,远不能抚平这位老人深重的心灵创伤。14天后,三毛提着行李,落寞的回到台湾。

~ 5 ~

三次自杀

第一次

读初中时,在学校受到了数学老师的极大羞辱,她决心辍学后,心情久不能平静,一度抑郁成疾,有了自杀之举。

第二次

德籍未婚夫在结婚前夕突发心脏病去世,给三毛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促成了她的第二次自杀。

第三次

1991年1月4日,因子宫内膜增生症住院治疗的三毛被发现在台北荣总病房内逝世,死因为以丝袜自缢而亡。有种说法是,三毛处于“精神耗弱”的状态,临睡前不服用安眠药无法入睡,安眠药剂量不断增加下,最终因服用剂量过重,不慎迷糊中被丝袜缠住颈部而窒息逝世,终年48岁。

~ 6 ~

三毛的作品

《雨季不再来》

记录了三毛17岁到22岁的成长过程,真实呈现出三毛少女时代的成长感受,辍学、自闭、叛逆,游学西班牙、德国、美国后,渐渐成长为独立自信的青年,这本书中透露的纯真情怀和异质美感,可以清楚地印证她传奇性格的痕迹。

26日上午,敷尔佳上海研发中心落成仪式在上海虹桥东方国信商务广场举办。张立国在致辞中表示,敷尔佳始终将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上海研发中心的创立,标志着敷尔佳在科研创新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将与哈尔滨研发中心南北联动,对接行业前沿科技,不断增强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加速原料探索、新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满足市场和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以科研实力诠释“让世界见证中国之美”。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统计显示,2023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7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7家,总数分别突破2000家、3000家,净增数创历年之最。在这个企业当主角的创新舞台上,四链融合创新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芜湖经济向“新”而行,动能澎湃。

《撒哈拉的故事》

主要描写了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时的所见所闻,与当地相识朋友的故事,每个故事都透露出这个隐忍女子对生活的热爱和面对困难的坚定。由十几篇精彩动人的散文结合而成,其中《沙漠中的饭店》,是三毛适应荒凉单调的沙漠生活后,重新拾笔的第一篇文章,从此之后,三毛便写出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

三毛用自己的心去适应、关怀这片大沙漠,在她的笔下,那些撒哈拉沙漠的人和物变得丰富多彩。三毛以一个流浪者的口吻,轻松地讲述着她在撒哈拉沙漠零散的生活细节和生活经历:沙漠的新奇、生活的乐趣,千疮百孔的大帐篷、铁皮做的小屋、单峰骆驼和成群的山羊。书中无论是荷西把粉丝当做雨来吃,还是他们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婚礼、去海边打鱼、白手起家建立他们沙漠上最美丽的房子,都渗透着彼此间浓浓的温馨的爱意。

《梦里花落知多少》

主要记录了三毛在荷西死后悲痛的心情和慢慢走出阴霾的过程。全书萦绕着伤感的气氛,是三毛后期风格的一大代表。在丈夫荷西去世后,悲痛的三毛写下这部散文集,饱含对丈夫的思念。

它记录了荷西意外去世后三毛的孀居生活,共二十三篇,展现了三毛渐渐走出人生低谷,再次坚强面对生命的心路历程,这段时期三毛的文学创作也达到了高峰。

经典语录:

1、我愿意在父亲、母亲、丈夫的生命圆环里做最后离世的一个,如果我先去了,而将这份我已尝过的苦杯留给世上的父母,那么我是死不瞑目的,因为我已明白了爱,而我的爱有多深,我的牵挂和不舍便有多长。

2、个人的遭遇,命运的多舛都使我被迫成熟,这一切的代价都当是日后活下去的力量。

3、所以,我是没有选择的做了暂时的不死鸟,虽然我的翅膀断了,我的羽毛脱了,我已没有另一半可以比翼,可是那颗碎成片片的心,仍是父母的珍宝,再痛,再伤,只有他们不肯我死去,我便也不再有放弃他们的念头。

4、钟敲十二响的时候,荷西将我抱在手臂里,说:"快许十二个愿望。”心里重复着十二句同样的话:"但愿人长久,但愿人长久,但愿人长久,但愿人长久——"

5、毕竟,先走的是比较幸福的,留下来的,也并不是强者,可是,在这彻心的苦,切肤的疼痛里,我仍是要说——“为了爱的缘故,这永别的苦杯,还是让我来喝下吧!” [5]

6、爱情就像在银行里存一笔钱,能欣赏对方的优点,这是补充收入;容忍缺点,这是节制支出。

7、我迎着朝阳站在大海的面前,对自己说,如果时光不能倒流,就让这一切,随风而去吧。

《滚滚红尘》

本书是三毛全集中唯一的一部剧本,也是她的最后一部作品,并且被改编拍成电影。当时,这部电影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轰动一时。

故事以旧上海为背景,讲述的是在战乱中章能才与沈韶华、月凤与革命男友之间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改编的电影于1990年11月23日公映。影片内容影射民国时期女作家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感情纠葛以及张爱玲与炎樱的姐妹情感。影片荣获第2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八项大奖。

~ 7 ~

素一说

三毛的足迹遍布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她是个拥有无限自由的人。她挣脱了生活的束缚,果敢与倔强的选择自己的方向,这无疑让人羡慕和渴望。

她的作品中,不谈政治,只关注个人的成长和情感体验,无论是什么年代出生的人读,都能读出成长历程的挣扎、幸福生活的小确幸、和大悲大喜过后的平淡这些情感的共鸣,这也让她的作品经久不衰。正是这样一种文化旅人的态度,以包容之心看待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让一辈又一辈的年轻人跟随她的脚步一同去追逐自由。

她与荷西的曾经拥有,正如歌词中所唱“只要我们曾经拥有过、对你我来讲已经足够”。一生所爱先于己逝的痛与伤,更开启了她洪水猛兽般的创作灵感,她就这样在不断的前行、跌倒、再前行中书写着自己的故事和人生。

对于她的离世,令人惋惜,正如哥哥张国荣的离世,但没人能指责什么,即使她的父母。生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无法承受生命之轻之时,她选择放弃做“不死鸟”,谁都有逃避或选择放弃的权利,难道不是吗?

她短暂的一生,传奇的经历,没有因她的离去而黯然失色。她的经历、她的作品影响和鼓励一代又一代人追寻自由,这是一个作家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

以上球队战绩追踪